沈阳人的文创园 应该是社交与疗愈的地方
人们常将文创园比作城市的精神家园、文艺青年心中的疗愈空间,是可以安放车水马龙、纷杂扰乱之外恬淡悠闲的地方。没去过的人或许不大能领会文创园的魅力所在,认为那些蜕变于老旧厂房的天然筋骨、工业震撼才是看点。
(资料图片)
可当你走进文创园后,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体验与收获。那体验像是一种约定,置身气息相投的空间里,与欢乐、悲伤、自由、拘束、真实、黑暗一一和解。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这种收获,在近几年里得到普遍认可。
于是这一期,我们打算纵向探讨:适合沈阳土壤的文创园标准以及沈阳人心中对疗愈空间的期待。
曾经只要环境好
2014年,当9号院文创园动土初建时,不少围观群众发出啧啧质疑:“一个闲置多年的摩擦片厂里,能鼓捣出个啥?”
人们心中的疑惑其实情有可原。如果将2014年看做沈阳文创产业园的肇起元年,彼时文创园在沈阳属于凤毛麟角的稀缺资源,全市上下满打满算不超过5家。除1905文创园、9号院等明确提出文创园的概念外,城市中许多对旧厂房二次利用的项目,连块像样的牌子都没挂。对没见过的事物,人们总是缺乏合理的想象。
可质疑归质疑,当9号院落成后,2000平方米的空间很快被抢空。“第一批入驻的客户大多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文化公司在沈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这类企业不喜欢写字楼、格子间的统一布局,文艺、小资的工作氛围,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9号院负责人刘景博回忆说,2014年前后,沈阳文创园迎来了第一个波峰,“只要环境对、感觉好,基本就能满足客户需求。”
等时间进入2019年前后,随着叁叁工厂、奉天工场、红梅文创园等一大批高质量的文创园相继入局,城市的文化场景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容。此时的文创园也逐渐进入文化主场,是沈阳人休闲娱乐的重要元素。很少再有人会指着弯曲的铁管大呼小叫,相反,到红梅文创园参加音乐节、到铁锚1956看毕加索,到1905逛犀牛市集成为文艺男女稀松平常的日常。沈阳文创园区的发展,也在之后的几年迅速完成了迭代和蜕变,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断输出新鲜感
按理说,随着业态更多元、体验更丰富、场景更别致,人们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日渐增厚,文创园的春天唾手可得,可从业者们却普遍感到,“顶着很多压力在做。”对此,刘景博认为,这份压力不仅是因为见过世面、打开视阈的沈阳人,开始渴望更先锋、更新锐的东西,还有如何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长久的黏性,培养人们目的性消费的习惯。
升级不是盲目的。很快,众多从业者意识到,优质的活动、无二的首店、独特的体验等内容才是撬动流量、保持黏性的关键。
1905文化创意园与9号院成立于同一时期,相较于9号院的小体量,改造自沈阳重型机械厂的“1905”更具地标性和引领性。当跨过了近十年的时间长河,1905文创园在犀牛市集、木木剧场等代表作之上,不断地升级产业结构,除艺术内容、文创产品消费外,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演艺演出、原创内容,源源不断地输出新鲜感,让人愿意一次次来到这个空间。再往西的红梅文创园,应时而生了原料库等业态,为其带来稳定的客源,也助其站稳了东三省音乐节标杆的位置。沈河区的叁叁工厂则与沈音、哈音、吉林艺术学院合作,未来的叁叁将升级为一处集孵化功能、以音乐为主题的产业园区……
持续生长的密码
各种数据显示,如今沈阳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区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大家都在努力地做着一件事,经营生态!哪怕“赔本赚吆喝”,也要营造人们渴望的、符合消费需求的、久违的那种氛围感。
至今,热爱文化的韩先生还记得儿时逛百货公司时的体验,像在主题游乐场里寻找货品的热闹。在韩先生的记忆深处,那时沈阳的百货公司跟现在很不一样,商铺与商铺之间的边界感很弱,花样翻新的活动不只满足日常购物需求,更完成了一次次情感层面的互动,丰盈着人们对社交的需要。在常年互动中,韩先生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消费习惯,在固定的空间,获得类似童年大院邻所带来的安全感。
这很像《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骑着麋鹿的老商人出现时的场景:孩子们会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跑到商人跟前,满怀欣喜地等待商人从麋鹿背上的布袋里掏出礼物。孩子们身上没有钱,自然也不会带动直观的消费,可“麋鹿”“礼物”却会变成春天的种子,在童年里撒下美好的回忆,与商人建立一种如信风般规律且稳定的信誉。
若今天城市中那些正在崛起的文创主题园区,也能与青年人建立这样的“信誉”,可以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尤其是当下青年人对社交的内在需求,似乎也就找到了如何让精神家园持续生长、立于不败的密码。因为,无论时光来到哪个时代,人们对社交的需求都是一直存在的。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 关彤 实习生 单兴卓、刘鑫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