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滚动:开新局启新程谱新篇 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

3月16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分别作了新闻发布,介绍下一步行动规划和相关举措,为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市工信局:


(资料图)

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围绕“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这个主题,市工信局副局长李青刚介绍,沈阳市把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作为我市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全力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3年,沈阳市将从提品质、抓创新、促转型和强支撑角度,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提品质,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深入推进“千企改造”行动,引导、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共性问题,加快实施以技术、设备、工艺、产品和管理为主的技改升级,促进品质升级。推动建设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50个。

二是抓创新,全面提升产业产品质量水平

加大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在压缩机、特高压、高端机床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加快攻克重点行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攻关,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进整机装备可靠性关键指标提升。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行动。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促进质量品牌提升。培育20项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应用,建成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0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0户。

三是促转型,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向高端跨越。做强通用机械、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和电力装备及机器人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1150亿元。

向智能升级。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数字化转型由试点示范向全面普及转变。加快构建“5G+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强基于5G网络的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垂直行业应用。累计培育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车间60个,规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覆盖率超过30%。累计打造5G行业应用场景500个。

向绿色转型。培育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完善绿色供应链建设。以示范为引领,带动工业领域全面绿色化转型。推动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达到150个,累计实施绿色低碳项目达到30个。

向服务延伸。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推进设计成果转化应用,高质量推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服务型制造“个十百”提升工程,争建东北首家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每年培育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10个,组织100个服务型制造项目。累计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达到25家,推动认定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达到130个。

四是强支撑,不断夯实产业质量基础服务效能

积极培育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业技术基础平台等支撑平台,鼓励企业申报工信部相关实验室认定,充分发挥实验室在支持质量攻关和质量改进等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市共有9家实验室获得工信部认定。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黄超

市商务局:

助力商贸流通领域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围绕“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这一主题,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卓青介绍了全市商务领域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相关举措。

2023年,市商务局将以培育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主线,以强化商业载体建设、推动商贸业态创新、开展商业促销活动为重点,助力商贸流通领域加快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商业载体

强化商业载体建设推动消费环境提质

沈阳市将积极打造国际商圈和特色街区,推动中街、太原街等9个城市核心商圈和10条国家、省、市级特色商业街区改造提升,对商圈基础设施改造、数字化智慧街区建设、品牌宣传等予以指导扶持,发展高端业态,突出引领功能。推进和平区“欧陆风情街”、沈河区“奉天巷”等41个夜经济街区内涵式发展,提升沈阳夜经济品牌形象。

启动第二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制定实施《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和《建设导则》,鼓励发展便利店、药店、早餐、维修、家政等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业态,发展网定店取、社区团购等便民生活新模式。

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以县、乡、村三级商业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县域地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配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关键词:业态创新

推动商贸业态创新助力商业品牌提质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商业企业总部、知名消费品牌落户,全年引进品牌首店不少于100个。鼓励在沈推出新品首发、首秀等活动,提升城市消费的时尚度和影响力。

推进“老字号”传承创新,编制“沈阳老字号”认定规范,开展“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和“沈阳市老字号”认定工作。研究建立“老字号”动态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优秀“老字号”企业择优推荐晋级。

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做强电商示范基地和电商直播示范基地,重点推进浑南、于洪两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特色化发展。支持现有11个省级、24个市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建设,全年新培育5家市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

关键词:促进消费

开展促进消费活动助力营销服务提质

组织参与全国、全省主题促消费活动,策划开展沈阳都市圈城市联动的商业促销活动,突出“核心”带动,吸引外来消费。统筹市、区两级每季度开展大型促消费主题活动,做精节假日主题。

强化线上线下营销互动和媒体宣传推介,策划举办双品网购节、汽车巡展等活动。开展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商超下乡直采等活动,营造行业促销和农村消费热点。

举办会展活动拉动消费,全年力争新引进1-2个国家级国际性展会,支持办好制博会、辽洽会、工业互联网大会及汽博会、家博会、花椒大会等本土品牌展会。全年计划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62项,实现展览面积140万平方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市城乡建设局:

推动绿色建筑和工程质量高质量发展

发布会上,市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居理宏表示,沈阳市将推动绿色建筑和工程质量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

努力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2022年沈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已达到85%,为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房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100%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同时开展一星级绿色建筑星级评价工作,促进工程项目申报二星、三星国家级绿色建筑星级评价。在土地出让环节明确绿色建筑建设比例要求,鼓励建设单位开发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

努力提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沈阳新建建筑已全面落实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72%节能标准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在省内率先发展超低能耗项目建设。2022年,沈阳已有近1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建设。今年,市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加强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储备,重点引导新建政府投资建筑、公共建筑优先开展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建设。到2025年底,建设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力争达到30万平方米。

在工程质量提升方面

沈阳加强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沈阳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快速路二期建设工程、工农桥改造工程、排迁工程、停车场(楼)等为重点,突出强化工程各质量责任主体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责任,明确市政工程实体质量要求,严格执行首件样板验收制度,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监管制度,邀请市政运营、维管单位参与竣工验收,严格履行验收程序,确保市政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市市场监管局:

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着力提升全市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围绕“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文仲介绍,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全市23个部门印发《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着力提升全市产品、工程、服务质量。

力争到2025年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过80分

据介绍,《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质量供给与需求更加适配,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消费品优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6.8%以上,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生产性服务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全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达到80分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方案》提出了

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推动全市民生消费质量升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食品药品质量保障,促进消费品迭代升级,推动建设工程品质提升。

增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推动“老字号”转型升级,提升“原字号”精深加工水平,壮大“新字号”产业发展。

壮大新动能驱动产业技术发展,培育网络信息产业生态,加快5G网络部署和融合应用,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促进服务供给水平提质升级,引导居民生活服务高品质发展,促进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化提升,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效能。

培育壮大沈阳品牌,开展工业品牌培育,打造“沈字号”农产品,大力发展服务业品牌,加强质量标杆培育,强化品牌宣传推介。

建设高标准质量基础高地,提升质量基础服务效能,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质量人才队伍素养。

《方案》从4个方面

强化组织实施

在实施保障方面,《方案》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发挥宣传引领作用4个方面强化组织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加强组织领导,将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作为建设质量强市(区、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下一步,沈阳市将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方参与,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大力推动《方案》各项任务如期推进、落实落地,指导区县(市)政府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持续引导和促进广大市场主体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婷

市农业农村局:

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部署

围绕“沈阳市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这个主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颖详细介绍了关于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部署,抓实落细监管措施,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相关内容。

在队伍建设上补短板

组建了市农业综合执法队,内设10个执法大队,赋予农资、农产品质量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等执法监督职责;重新明确了质检机构定位,在新组建的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设立农业质量检验中心,承接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应急监测等工作任务。涉农区县参照执行,解决了事权分离、管办分家的矛盾;确定了县级质检机构达标和提质两个工作目标。通过双认证的四个区县由单独农残检测向综合检测方向迈进,实现检测能力质的突破。其他五个地区与部级中心签订协议,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设备评估等方面开展共建,2025年达到双认证的标准。2022年,沈阳市共完成10790批次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5%。

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

纵向上形成了监管经费保障机制,市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1000万元,用于千人1.5批次任务,下达给通过双认证的县级质检中心检测任务,解决了县级财力投入不足的问题,稳定了检测队伍,留住了专业人才;横向上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建立形成了“一盘棋”工作衔接机制,在风险会商、形势研判、信息共享、案情梳理上形成“三堂会审”合力,实施联合惩戒。

在织密监管网格上求突破

按照农业农村部的部署,沈阳市建立9个一级网格(督导员),172个二级网格(监管员),1382个三级网格(协管员),网格员达到1563名,明确网格员工作职责,逐步建立村协管员补助保障机制;加强网格员考核,制定考核细则,逐级考核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制订网格监管工作规范,将于2023年发布实施。为乡镇监管站更新50套农残仪,提高装备水平,强化生产源头把关作用。

在转变生产方式上见成效

推动地方标准立项,2022年,16项农业地方标准完成立项,发布10项农业地方标准,累计颁布7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方标准,已授权48个生产主体使用地理标识,用标主体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地方标准成果转化,四个市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获得10项农业技术类地方标准成果(累计发布23项);按标组织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量达到493个,居全省首位;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2022年为89个绿色食品、138个有机食品兑付579.5万元补贴,惠及34家绿色食品生产主体,91家有机食品生产主体。

在精细管理上出实招

开展主体普查,汇总11234家种植养殖生产主体信息,涉及49.6万亩(不含复种面积);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采取高风险重点管控、中风险一般关注、低风险“无事不扰”原则,制定针对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检等工作计划,增加频次和密度;强化重点品种监测,对韭菜、芹菜、豇豆、甘蓝等易出现问题的品种,开展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检,覆盖地区主体和农作物生长季,对出现问题的品种跟进执法,每年安排执法监督2000批次。

在农产品质量溯源上抓创新

自主开发了承诺达标合格证手机小程序,对进入精品生鲜超市的农产品重点采用电子合格证方式,亮明身份;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大宗农产品重点应用纸质合格证;为规模生产主体配备了100台合格证打印机设备,实现快速规范出证;与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动,落实好准出与准入衔接,做到生产主体规范开具,市场主体严格查验。2022年全市500多家规模生产主体规范开具合格证24.3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3.63万吨。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徐娜

关键词: